業內預計,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有望超過100萬輛,到2020年,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。新能源汽車大賣,“限牌”政策居功至偉。麥肯錫中國發布的《2017中國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》顯示,“限牌”城市買下了全國60%的新能源汽車。這意味著消費者為了求得一個車牌,被引導到買新能源的道路上。這種消費者行為很難說都是人們積極主動的選擇結果,但在社會示范上卻是釋放正能量的。
盡管公眾的接受度近年來有所提升,但新能源車續航快速縮水、電動車充電難和小毛病頻發等短板和痛點仍未得到有效解決。消費者對國內新能源汽車、尤其是純電動汽車仍有明顯顧慮。尤其是對新加入新能源行列、原本沒有成熟技術儲備的國產車型來說,讓客戶選擇的過程,本身就是充滿風險。至于購買進口新能源車型,產品雖然優秀,卻幾乎不能獲得政策鼓勵,這無形中又是在保護一批相對落后的生產廠家。
比如目前國產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普遍低于400公里,購車成本和同級別燃油車相比并不會低,甚至還更高。至于充電樁缺乏、充電時間長的問題更是普遍。如果不是因為車牌驅動,可能很多幾乎是山寨的車型根本就不會有人問津。至于電池安全性問題,同樣讓公眾焦慮。比如燃油車有碰撞標準,但電動車往往沒有經過類似的考驗,極端情況下,車輛損毀程度如何,缺乏數據支持。
即使是新能源中的混合動力車型,同樣存在電池短板的問題。因此在二手市場上,這些車型同樣不好賣。相比于汽油發動機可預期的壽命周期,二手買家無法估計電池的衰減速度。更重要的是,新能源車型要跟著廠家的體系進行維護,車輛的修復和再利用除了廠家以外,沒有第三方能做到。這自然也限制了許多二手車的需求。將來二手賣不出去,今天的一手需求自然就會被抑制。

“今天全球每3次在線用車服務,就有2次發生在中國,而且包括像順風車、共享單車、智慧紅綠燈等很多的創新都來自于中國,”程維堅信,未來10年,中國會是全球交通科技和模式創新的重要中心,滴滴也將積極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,從而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的變革,引領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建設。